一边是一张曾引起极大轰动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惹人瞩目,一边是结果刚一公布这张照片的新闻真实性受到有关媒体和人士的广泛质疑。获奖照片《挟尸要价》一时间引发了图片背后真假新闻的争论以及对摄影评奖更广泛的关注。
到底是“挟尸要价”, 还是“牵尸靠岸”?
《挟尸要价》获奖消息一出,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便在网上发文,质疑这张照片被“误读”。
李玉泉说,不怀疑这张照片是现场情景的真实记录,但照片的文字说明对事实进行了“误读”,照片的准确事实应该是打捞者在“牵尸靠岸”。
随后,照片作者张轶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重申照片就是说明打捞者在“挟尸要价”,并公布了一组照片。
但是,就是这一组照片,让人产生了更多的疑问:由张轶提供的连续拍摄的这组照片中,牵着尸体的船只明显地是在向某个目标靠近,船尾的船夫很明显显示在不断划桨,照片固定的参照物如河中沙洲、站立的人等,都显示牵尸体的那艘船在不断向拍摄人靠拢而不是静止,更切合李玉泉所说的“靠岸”的物理运动。
而据记者查实,那名被猛烈抨击的穿白衣的捞尸人不是被转载的许多照片说明中所说的姓陈,而叫王守海。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
此外,荆州市公安部门的相关调查显示,这些人员只是受雇打捞遗体,所得报酬基本是固定的,不会去直接讨价还价。
实际上,早在2009年11月3日,这张署名“真真”(本名张轶)的照片在媒体发表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就向有关部门写下了近万字的“声讨信”,提出被媒体和网络广泛引用的打捞英雄遗体中的照片,被媒体误读为船主“牵尸谈价”,背离了事实真相。
评委:只是评好作品, 不是评假作品
据记者了解,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名义在2009年11月3日的《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
事实上,照片刚一刊出,就有不少媒体就该照片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 “见死不救”渔民被冤》、《荆州市政府:大学生舍己救人现场渔船不存在“见死不救”》为题,对照片反映的事实进行质疑,认为没有一个当天的学生能够回忆证实,执行打捞任务的捞尸人曾经在那一刻“手牵绑尸绳与学生谈价钱”。
但是,就是这样一张争议很大的照片,却在随后屡屡获得中国各类摄影评奖的各种奖项,直至最终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张备受质疑的照片之所以顺利获得有“中国荷赛”之称的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与此前该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等两个奖项直接相关。
“参赛人员都是新闻从业人员,规矩应该懂,要自己负责任。新闻摄影的评选和任何的评选一样,我们只是评好作品,不是评假作品。”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委会负责人说,“至少这三年内,所有的摄影评选,都是多事之秋。大家对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一旦被践踏很关注,这是个社会的进步。”
据此次大赛评委会介绍,在评选现场,评委们也听说了相关质疑,评委会当场就向作者征询,但作者一一给予了答复。
摄影评奖,如何与时俱进?
不久前,经广泛质疑和举报,摄影照片《明天的现实》被证实造假,从而被取消了“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金质收藏作品资格”。而在更早前,《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等一系列被广泛质疑而最终被证实造假的获奖照片让人们记忆犹新。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照片在评审环节都能安全通过而不遭受任何质疑呢?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大赛的评委、《人民摄影》副总编辑尹玉平说,一般来说,大赛的主办方不能随便质疑参赛摄影师的诚信。但评委不是电脑专家,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鉴别照片的真假,尤其是图片文字说明的问题,评委是不可能知道具体的详细情况。
不少摄影奖评委认为,任何评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不断完善的。比如“PS过度造假”“画面中添加、删除”“片面截取画面”“片面语言阐述”等肯定属于违规,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这些造假的情况已经补充到各大奖项的评奖要求中。但是,究竟PS到什么程度算造假?色界、影调到底到百分之多少算造假?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其实评价机构不是法庭、评委也不是法官。《挟尸要价》等近年来发生的摄影评选事件,其实已经超出了新闻照片本身的东西。”一位评委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