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的石板路,幽深的街道,题有“旱码头”字样的大牌坊和宣传海报,鳞次栉比的票号、洋行、染坊、烧饼店……流连在淄博周村古商城的大街小巷内,与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样,经济导报记者也不由地感慨:周村还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商城。
近日,以周村古商城为背景的33集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在央视一套热播。仿佛一夜之间,周村“旱码头”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不但引发了省内外游客游览“旱码头”的热潮,也为鲁商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座城与一部戏
据淄博市周村区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红霞介绍,被乾隆御赐为“天下第一村”的周村自古商业发达,是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周村就作为商业名镇,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特别是1904年被开辟为商埠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1000多家老字号,美孚石油公司、壳牌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铃木洋行等108家外国商号,大德通、日升昌、三晋源等200多家山西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周村古商城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此后,尽管历经战乱和运动破坏,周村古商城仍保留着3条古商业街——大街、丝市街和银市街。特别是周村大街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被我国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从2001年开始,周村区对古商城的街道、景点等进行大规模维修、建设,先后开发了民俗展馆、票号展馆、大染坊、淄博艺术博物馆、状元府等主要景点。为扩大影响,又于2005年力邀山东著名作家陈杰撰写《旱码头》剧本,次年,《旱码头》剧组进驻周村古商城。
《旱码头》的故事背景就设在周村。主人公杨瑞清(张丰毅饰)青年中举,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封建皇权深恶痛绝,他积极与外国商人接触,给那个时代的周村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商理念。在他的运作下,周村有了现代化的丝织设备,有了电灯,甚至先于北京有了电影。该剧通过他坎坷的一生,讴歌了一代怀有富民强国梦想的中国商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剧中,浓重的儒家文化和齐鲁商道的完美结合成为一大亮点。
《旱码头》的热播,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他们纷纷来到周村古商城,期望一睹杨瑞清的故居,了解一下诚信为本的周村商人的生活环境。周村古商城景区为还原剧中场景,近日相继开放了拍摄主场景杨家大院、桂花小院等,再现了《旱码头》中杨瑞清和他的红颜知己桂花的生活、起居场地。据周村旅游局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周村古商城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6%;仅“五一”当天的门票收入就相当于去年“五一”3天的总和。
现代鲁商“借高望远”
“旱码头的复兴为鲁商文化重焕光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牟云生对鲁商文化十分推崇,并看好“旱码头”的发展前景。
在他看来,如果说晋商故事体现出了“诚信”二字,那么《旱码头》刻画的鲁商,则更侧重体现了传统儒家道德的“情义”二字。杨瑞清这个鲁商代表人物,为人处世最讲究的是报答与宽容,充满了豁达豪迈的浓重人情味。鲁商给观众看的,是积极阳光的一面,忍让、坚强、勇敢、宽容,这都是大众认可的传统优秀美德。赚钱的同时赚仁义,这是《旱码头》给鲁商创造出的正面形象,甚至在商战中,各种策略,也都是阳谋而非阴谋,智慧而非心机。“该出手时才出手”,美化商人形象的背后,是对中国传统商业诚信仁义的留恋与回味。
据了解,“旱码头”内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大多来自民间,除了门票收入与政府分成之外,还可以通过树立品牌形象等方式谋求长远利益。在这里,鲁商文化的身影若隐若现,过去的传奇故事开始在现代人身上延续。